目前分類:【風水論文】 (8)

瀏覽方式: 標題列表 簡短摘要

東亞大陸地脈結構示意圖 

(圖說 /卜元詔)

    古代堪輿經典將中土區分成三大幹龍,僅涵蓋中原帝國的勢力範圍,若將空間尺度放大至整個東亞大陸,主幹當不只三條,應可再切分成七條(甚或九條),長江以南居中的這一條便是台灣的來龍。
    台灣位處東亞大陸中幹的最末端,而大陸外圍的護幹回環包夾,於海平面上升後變成東亞島弧,一左一右分列於台灣南北兩側,故現代地理學稱台灣位居島弧樞紐位置,戰略地位重要。
    如以堪輿術語來講,台灣就是東亞最大垣局的「水口羅星」,日本與菲律賓群島即為「水口砂」。此一最大垣局的主穴場落在四川盆地,古稱「天府之國」;盆地裡邊是內明堂,「長江三峽」為第一重護砂的水口,過長江三峽古為「雲夢大澤」,屬外明堂範圍,乃標準的「聚水明堂」局。明堂外更有江南諸山來朝,整體堂局周密,確是正天地中間,好個風水 (借引朱熹語)。
    此天機密意,受限於早期勘測工具,一直沒人發現,今透過最新衛星遙測技術,結合三維電子地圖,以及航空照相、GIS系統等科技輔助,簡單操作Google公司推出的「虛擬地球儀」(地球三維模型),就可看得一清二楚。其實在現代科技的加持下,早已無秘密可言,故筆者斗膽廣為宣說此局,盼能一解眾疑。㊣

虛擬地球儀  

東亞大陸地脈結構示意  

台灣主體圖 

下載檔案收藏

文章標籤

卜元詔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

蓮花下埤頭的故事  

嘉義縣第 55 屆國民中小學科學展覽會作品說明書

(點擊以上作品說明書連結開啟內容檔案)

科    別: 地球科學 
 
組    別: 國小組 
 
作品名稱:「蓮花下埤頭」的故事
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——《明華溼地》地理特徵初探 
 
 
關鍵詞: 地理特徵  明華溼地  蓮花下埤頭

 

文章標籤

卜元詔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

◎卜元詔/文‧圖

  二零一六年一月,台灣總統大選揭曉,蔡英文一如預期,榮登大位。隔日的電視新聞不能免俗,又論及蔡家祖墳風水蔭助之說,新聞工作者於枋山第四公墓現場口沫橫飛,大談當地風水玄機,煞有介事。外行人只會看熱鬧,內行人卻想一窺門道。這無疑又是一次驗證的好時機,在缺乏實證的風水研究中,藉由政治人物的出身案例,確實可以破解一些謎題。

  筆者孤陋寡聞,對蔡家風水一無所知,迅即以手機上網查詢相關資料,但網路上的討論非常有限,且多是新聞報導。有趣的是,網路新聞版面有留言功能,網友幾乎一面倒,出言譏諷這些風水新聞「無聊」、「放馬後炮」,還嘲弄風水師為神棍、詐騙專家。唉!民俗風水淪落至此,早已冰凍三尺、非一日之寒,只嘆風水知識隱晦不明,怪得了誰?但風水真的只是騙術嗎?

  風水很複雜,也很簡單。複雜之處在其背後的作用力,如何發生連鎖反應,至今無人能解。簡單之處則是其表面的地理形勢,清清楚楚擺在那裡,只要掌握一些基本概念,馬上可以破解。於是,筆者在網上確認蔡家祖地路線後,顧不得外面陰雨連綿,隨即驅車南下,非得親至現場弄清楚不可。

  國道一路順暢直達屏東,雖然烏雲密布,但雲層中偶然出現縫隙,陽光從雲縫直射地面,恍若探照燈一般,就像在為山巒打光,一片翠綠透亮,這樣的奇異光景,彷彿求道者心有靈犀、直達天聽。到達目的地後,雨勢暫歇,一走進墓區,天邊竟然又出現一道彩虹,這樣的巧合、奇遇,是否亦為迷信、騙術之一類?頗堪玩味。但面對風水的未知力量,吾人應當戒慎恐懼,不可輕率為之。

 DSC00158 DSC00167

DSC00172

  筆者為外地人,初至該寶地,也一頭霧水。實勘後發現,蔡氏家族墓所在位置,並非所謂的真龍正穴,實為「立極取穴」之地,應不足以蔭生世代霸主。然而蔡氏後輩確實位居高位,因緣際會接續台灣民主進程,緣起緣滅總該有蛛絲馬跡可尋。這是怎麼一回事?

  帶著疑惑離開墓區,轉進省道旁的楓港村,蔡家祖居地已變成觀光景點,人潮絡繹不絕,一如阿扁官田老家當年盛況,眾人爭相探訪總統祖厝,但其與總統大位究竟有何關聯?這種現象其實源自風水思維,大家都想一探神祕的龍穴,究竟是如何成就王者天下?

  然而小英總統並非在這裡誕生,她本人也沒住過這間祖厝,把楓港祖居硬是跟總統之位扯在一起,確實有點牽強,充其量只是滿足好奇心而已。更何況以風水角度視之,看不出有何玄奇之處,在此一陽宅上大作文章,恐將落入看熱鬧一族,學理上很難自圓其說。

DSC00210

DSC00211

  屋子旁側一座百年古井據稱風水極佳,大眾一知半解,以訛傳訛,若有神力加持。繞過古井走進一間紀念品商店,專為參觀人潮所設,牆上掛滿蔡英文的剪報與圖片,其中蔡總統返鄉掃墓祭祖的照片特別顯眼。一問之下才知道,小英原有兩座祖墳,祖母墓被遷離至原祖父墓位置,再重修成現在所見的家族墓。因此可以確定,這座家族墓乃重遷之墳,蔡總統造命風水不在此處。

  看樣子必須回到墓區再走一趟,但一來天色漸晚,二來墓地雜草叢生,恐怕也看不出所以然,決定打道回府。心中盤算等清明過後再來一次,野草盡除後當可暢行無阻,定能發現一些線索。回程沿著公路在周邊走走看看,心裡已大致有譜,要解開謎底應不難。

  清明後數日間,為了查找這一處龍穴,曾經歷一些小插曲,主要因為山區路窄、不易行車,幾度無功而返,最後在一次鍥而不捨的行程中,終於讓筆者看出端倪。但茲事體大,牽涉到蔡總統的出身來歷,念及現實政治風雲詭譎、人心叵測,此等天機密意豈能當眾喧嘩。但如不據實明言,眾人信否?

  說與不說,陷筆者於兩難。想起《撼龍經》作者亦曾遭遇此一難題,經文說:「垣星本不許人知,若不明言恐世迷。」接著便以七言古詩,描摹垣星樣態與勘驗之法。言則言矣,但悟者自悟、迷者自迷,端視讀者自身歷練如何,著實無法強求。故筆者放心仿效前輩作法,試賦古詩兩首,總結蔡英文祖地踏勘心得,闡明風水之說確有所本。

詩曰:

        大魚翻身入屏東,獅虎對峙護神龍;

   里龍脈下藏奇穴,守將披掛作先鋒。

        又曰:

        下山老虎守河濱,獅子趕獐到口擒;

   虛花明綻真穴隱,時師哪得識天心。

  俗話說「真人不露相,露相非真人」,大地玄機亦復如是。真龍正穴若有似無,並非如同手繪圖例那般工整,可以任人一眼看透。這塊地是為世人示現的奇蹟,彰顯天地法則一處絕佳的案例。然而,面對風水的未知力量,請見聞者不作他想,靜靜的觀、慢慢的悟,本文未敢直言之處,即天地關竅所在,唯「有道者得、無心者通」。仍盼有心人以大局為重、蒼生為念,不假人為造作,順其自然變化,未來盛世可期。

  

 

按此下載全文收藏

文章標籤

卜元詔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

◎丁中評 (作者授權刊載)

 

直奔龍樓寶殿

   2013723日,《西馬隆》輕颱稍稍掠過海角之南,高氣壓隨即籠罩全台,連日高溫伴隨著午後雷陣雨,打亂了出遊興致,所幸阿里山公路並未傳出災情,原訂三天兩夜的玉山登頂計畫,應可如期進行。

  一行人於當日下午出發,迎接我們的是預料中的大雨,半路上以手機查詢高山狀況,玉山氣象站顯示過去廿四小時降水量為「零」,可見山上天氣不錯,大可降低攻頂風險。此次跟團攀登這座台灣百岳之首,行前不但勤練腳力,各項裝備亦一應俱全,只怕稍有閃失,錯過一睹玉山尊容的機會。

  常言「讀萬卷書,行萬里路」,堪輿書上所謂的「龍樓寶殿」是否名符其實?登臨其上會是什麼景象?該是氣象萬千,還是高處不勝寒?《泄天機》<全局‧入式歌>云:「祖龍高頂名樓殿,常有雲氣現。」《撼龍經》則云:「雲霓生處絕高頂,此是龍樓寶殿定。」又云:「高尖是樓平是殿,請君來此細推辨。」這些名句著實吊人胃口,此番前去必當身歷其境,看看是何光景。

  車子開到阿里山公路中繼站――石棹,雨勢稍歇,進便利商店吃點熱食後繼續前行。未久來到阿里山青年活動中心,今晚要在此養精蓄銳,調適身體機能以適應高海拔氣候。今天從入山開始,一路上經過好幾處崩塌地,道路修繕工程似乎沒有停工過,這條路果然是台灣數一數二的「永續工程」。

  阿里山區的地質屬「沉積岩」類,非常容易受蝕風化,過度的人為擾動,將加速它的崩解,沿途所見破碎的山壁一處接一處,已說明一切,無須多言。地質學家曾根據斷層分布,認為阿里山原本位在玉山上面,經過千百萬年的地層錯動,才慢慢從玉山山脈滑落下來,此說憑供參考。

第一高峰非太祖

  夜晚稍覺涼意,友人取出烈酒暖身,在四十多度酒精的催化下,眾人談天說地,雖言不及義,卻無傷大雅。登山之樂在於遠離塵囂,投入母土懷抱,有「反璞歸真」的況味,大夥樂此不疲。

  但「眾人皆醉我獨醒」,應該說是「醉翁之意不在酒」,因為此行其他人是來「登山」,唯獨筆者是來「看地理」。大地的條理清楚明晰,一眼便能看透,可惜世人多半不察,以致雲深不知處。登山運動若能結合大地堪輿,將會另有一番風味,寓堪輿於旅遊,一舉兩得,值得推廣。

  大地無私,人人皆可親睹,透過心領神會,其理昭然。惟時下論者都以為玉山是台灣的「太祖山」,因為玉山位居台灣第一高峰,「理應」由它分枝劈脈,層層下放,由高到低,似乎天經地義。但據筆者觀察,玉山山脈僅僅是台灣左龍枝脈前段,連接後段的阿里山山脈,構成台灣最大垣局的左護砂,主幹則是中央山脈,故太祖山應是「南湖大山」。(南湖大山氣勢磅礡,登山界稱其為「帝王之山」,妙哉!)

  上述論點必須找到證據才能取信於人。癥結在於中央主幹與玉山枝幹中間,缺少如北部「思源埡口」(位於雪山枝幹與中央主幹之間)這樣明顯的「過峽」(或言鞍部、谷中分水嶺),在地圖上看不出所以然,特藉此行親往一查。中央山脈與玉山山脈這兩大山塊,彷彿整個斷裂開來,如果沒有一條相連的脈線,其從屬關係將出現重大疑點,不能成立。

敬神如神在

  隔日清早即起,整束裝備,驅車沿台18線往登山口前去。過《自忠》時,於早期的檢查哨旁,前人蓋了一座小小廟,祭拜「福德神」,登山者敬稱祂為山神。我們一行人依慣例下車,趨前點上清香,祝禱此行一路平安。在聖山腳下,自我顯得何其渺小,冥冥之中有一股力量,超乎人力所能掌控。吾人今日來此,並非要「征服」玉山,而是親炙玉山、擁抱玉山,請它展露無私的面容,指點未知。

 

 

  到達《上東埔》停車場後,背上十幾公斤的重裝,開始步行上山。過塔塔加警察小隊接受盤檢,再乘坐接駁車來到登山口。登山口的位置正座落於玉山山脈與阿里山山脈過峽處,即兩者的連接脈線上,因此得名「塔塔加鞍部」。

  站在登山口的觀景台,可看見玉山南稜沿線幾座山峰,如小南山、南玉山,向西南方延伸而去。而登山口上方略呈金星形狀的高聳山頭,卻僅是玉山前峰餘脈,屬玉山西稜的盡頭。登山步道即沿著此條西稜主脈以腰繞方式,緩緩上切,一路挺進玉山懷中。

  低溫、低壓、低氧的環境,加上又背負重物,走起來相當辛苦。幸好前人已踏出一條清楚的路跡,玉管處順勢將步道修建成一般大眾化路線,逢溝搭橋、遇崖鑿壁,尚不致於有太大的危險性。倒是八公里長的山路,似乎走也走不完,約莫走了四個多小時,才到達今日的下榻地――排雲山莊。

 

 

  剛整建完畢的山莊,號稱五星級飯店,還有供餐服務。但因腹地不大,房間都是大通鋪,夜晚恐怕要被迫收聽「八部合音」。幸好今夜只是短暫停留,明日凌晨將摸黑攻頂,只為迎接台灣第一高峰的日出。

  晚間氣溫驟降(攝氏10度以下),同行許多人開始出現高山症,普遍症候為頭痛、嘔吐,少部份為呼吸困難、心悸失眠。多數在服用藥物後略為改善,有兩人症狀持續加重,本團領隊擔心出事,徹夜難眠。至此方知玉山的威神力,不能等閒視之!

凌晨攻頂成功

  凌晨時分,用完排雲「早早餐」――清粥加饅頭,領隊交代不要吃太飽,以免一路吐還給玉山。清點人數,有兩人一因高山症嚴重、一因禦寒衣物不足,放棄登頂。其餘數十人則振作起精神,希望能一鼓作氣直攻山頂,怎知挑戰這才開始。

  由頭燈構成的光影緩緩移動,在山坡上形成一條長長的燈龍,與天上的星星交相輝映。由山下往上看,上面的人彷彿懸在半空中,因為山壁幾近垂直,不禁懷疑這路是怎麼走出來的?過不久來到之字型陡坡路段,毫無遮蔽的視野可遠眺西部平原萬家燈火,超大範圍的燈海為筆者此生僅見。

 

 

  睡眠不足加上身處「三低」環境,雖還不致於舉步維艱,但確實隱隱作嘔,必須停下來多喘幾口氣再上路,避免反胃。未久隊伍忽然停下,後來才知道,原來是前方隊友正在與碎石奮戰,走得步步驚心,以極緩慢速度通過「風口」前後這一段危崖,造成後面「塞車」。

  最近幾次玉山山難都發生在這個地段,不是被雷電打到,就是被落石擊中,因而滑落山谷,早期甚至有被狂風吹落者,一個不留神就會上新聞,不得不慎。玉山啊玉山!最終仍保持嚴謹的身段,不讓人輕易登頂。

  這段路無疑是最後的考驗。狹小的坡道好不容易消化完長長的人龍,就在日出前一刻,眾人小心翼翼,依序踏上主峰岩塊最高點,海拔三千九百五十二公尺玉山之巔。回望來時路,腳下將近九十度的懸崖,讓一切顯得有點不真實,但大夥真的辦到了,全體平安攀上峰頂。

乍見連接脈線

  登上主峰第一件事,不能免俗先與刻有「玉山主峰」的銘石合照。此時深刻體會「高處不勝寒」的意境,整座山頭氣溫約攝氏五度左右,但山頂無遮蔽物,狂風持續吹襲,體感溫度直下冰點。果不其然,手持DV率先罷工,電池在低溫下無法正常供電,只拍到日出當下那一刻。幸好友人的相機耐得住風寒,代為記錄山頂風光。

  只見曙光底下橫亙一列高山,即中央山脈最高峰「秀姑巒山」(海拔3825公尺),與左右兩邊的馬博拉斯山與大水窟山,隔著深谷與玉山對望。就在太陽慢慢爬升之際,個人目光焦點鎖定在兩山脈之間的山谷,迫切尋找那一條應該存在的脈線。

  然而主峰後面的「玉山東峰」矗立在跟前,卻不見其與中央山脈有任何連接跡象。正摸不著頭緒時,天色漸明,秀姑巒山終於露出全貌,山體巍然挺立,清楚可見山頭中央伸出一支山腳下探山谷,蜿蜒起伏,拖曳成一條細脈,途中更隆起幾座小山頭,往玉山山脈逶迤而來。

  答案揭曉,就是這條稜線,雖因角度關係看不見鞍部,但有一條明顯的山徑橫過玉山山腳,通往現名「八通關」之地,該地正是此行望眼欲穿、呼之欲出的「過峽」,中央主幹與玉山枝幹在此連接,兩者的主從關係至此確認無誤。

  這項發現與原先的預期有所出入,原來這條龍脈並非由玉山東峰連上主峰,而是先往玉山北峰而去,再往南沖起最高主峰。筆者一開始只把焦點放在東峰,但圖籍資料顯示,其與中央山脈之間皆被溪谷切穿,沒料到連接點竟然在北峰,難怪當初找不到這條脈線。

 

 

玉山「五星聚講」

  此刻站在「龍樓寶殿」之上,居高臨下,視野無限遼闊,周邊山龍行跡一目了然。不禁想起古代堪輿書上的記載,每每在描述完樓、殿相關情狀之後,常接續點出「五星聚講」一事,到此也要看個清楚,才不枉走這一遭。

  玉山主峰四面有東、西、南、北等四峰環侍,撐托中央主峰於不墜,形成拱衛之勢。「北峰」與「南峰」以主峰為中心呈對稱分布,高度相差不多,且與主峰同在一條稜線上,皆為突起的岩塊所構成。「東峰」與主峰間距離較短,為一獨立的大岩塊,高度不惶多讓。「西峰」則拖曳較長,與主峰距離最遠,高度也比較低,山頭覆滿鐵杉林,蒼翠蓊鬱。

  《泄天機》<全局‧入式歌>云:「環繞名為聚講山,根本在其間。」又《堪輿漫興》云:「火南水北木居東,西有金星土在中,此謂五星來聚講,天壤正氣福無窮。」此天壤正氣所成金、木、水、火、土五星(形),可引《葬經翼》作解:「氣之積而成體也,厥狀有五:火言其銳也,水言其波也,木言其直也,金言其圓也,土言其方也。五體咸備,氣之至盛者也。

  觀察玉山群峰(上述五峰),角度不同,形體變化多端。但從長久以來眾人的描述與命名,大抵不出五星特徵所概括的形貌,八九不離十:

  「玉山南峰」為蜿蜒稜線上突起的岩塊,最高點由三個相連的尖峰構成,得名「三叉峰」,周邊為一連串尖銳的岩塊,岩塊之間隔以陡峭岩溝,有如巨刃橫陳,另名「閉鎖曲線峰」。岩峰轉折狀似游龍,登山前輩因此命名為「天龍峰」。這些名號聚焦其尖銳特徵,歸屬「火星」。

 

 

  「玉山北峰」為兩座相連的山頭(可再區分出「北北峰」),遠望則如波浪起伏,登山界俗稱「天駝峰」,是為「水星」。此外,「玉山東峰」又名「天壘峰」,山體岩壁陡峭,三面皆為斷崖,僅其西稜與主峰連接,不尖、不圓、不方,以其直聳特性,列屬「木星」。

 

 

  

  「玉山西峰」山形飽滿,林相蓊鬱,得名「天翠峰」,其山頂寬廣,兩邊山腳坡度較緩,乃是標準的「金星」山體。至於「玉山主峰」,不論從北稜或南稜望去,山頂呈現一平台狀,可容納數十人,而稜線兩邊陡下,使峰頂山塊展露方形外觀,即是「土星」。

 

 

  前謂「火南水北木居東,西有金星土在中」,竟一語中的。玉山五星聚講態勢,歷歷在目,可見古書誠不欺人。龍氣從中央山脈最高峰「秀姑巒山」分落而出,集中束緊後通過「八通關」鞍谷,猛然釋放開來,沖起玉山群峰,地氣在此盤整成「五星聚講」,再分枝劈脈迢迢而去,直下西部平原。

 

 

  《撼龍經》有言:「亂峰頂上亂石間,此處名為聚講山,聚講既成即分去,分宗拜祖迢迢路。」玉山群峰多屬岩峰,峰頂周邊亂石峨,觸目所及皆是散亂的碎石,經典名句所描繪的場景就在眼前,莫非楊公來過這裡?

山林智慧世代傳承

  山頂風大,寒氣逼人,不堪長時間暴露在低溫環境,眾人開始順原路下撤。下山的步伐顯得輕鬆許多,沿途時常停下腳步,欣賞玉山圓柏彎曲的枝幹,展現強韌的生命力。而玉山巨大的山影一直籠罩在背陽坡,形成一種奇異的景象,一一收錄在相機裡。

 

 

  此行終於能一睹「龍樓寶殿」的真面目,見識到「五星聚講」的佈局,更確認了台灣左幹龍與主幹的交接點,佐證台灣第一高峰並非台灣太祖山的事實。一路走來收穫滿滿,真是不虛此行。回程在排雲山莊小歇,補充麵食後,便整裝踏上歸途。

  又走了四、五個小時的山路,循上山的路線回到登山口。好不容易可以卸下肩頭重擔,在等待接駁車時,注意到廣場旁有一面解說牌,上頭述說曾來過玉山的人物,從早期的鄒族與布農族人,到清代的吳光亮,以至日治時期鳥居龍藏、森丑之助等,都是山中過客。

  而今換成我們短暫來去。每個時代、每個人的腳步,共同踏出這一條登峰造極之路,留予後來者一道清楚的軌跡,導引登頂方向。其實除了有形的道路,無形的精神資糧,即學術上的發現與創見,才是前人所留下最寶貴的資產。

 

 

綜合前人的創發,人類文明於是日漸累積,後來者將更容易見到真理。今日的旅人或將變成未來的「前人」,此篇遊記所揭露的若干心得,冀望也能達到這個效果,才是真的不虛此行。

故以恭謹之心撰述本文,獻予堪輿界後起之秀,以及故鄉(嘉南平原)的祖山――玉山,雖然它不是台灣大地源頭之祖,卻是雲、嘉、南、高四縣市福地的發脈始祖,其地位無庸置疑,為文以誌之。

 

 

按此下載全文收藏

文章標籤

卜元詔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

◎卜元詔

  某日在「Google大神」的帶領下,施行「虛擬地球GIS捉龍法」,俯瞰阿里山山龍蟠旋英姿,只見它一路起伏轉折,衍生龍子龍孫無數,蔚為大觀。此山龍家族中,大龍護小龍、大帳含小帳,層層疊疊難以細數,龍脈結構精彩萬分。就在騰雲駕霧行進途中,忽見一處峽脈被溪流切穿,驚覺大事不妙,遂佇足詳審一番,透過手指驅使小老鼠,上下左右巡視幾遍之後,腦中浮現許多想法,於是一邊遨遊網際網路,一邊整理片段思緒,書寫而成此篇捉龍記。

  這個峽脈位於阿里山幹龍第一層大帳,向北伸展的第三重主節點上,右邊是「筆石溪」源頭,左側是「石鼓盤溪」上游,「亞杉坪林道」從這裡經過,九二一震後一度回歸土地公管轄,人跡罕至,直到近年「水漾森林」登山熱潮興起,山友另闢「羅娜線」,此地又見足跡雜沓。

  峽中有日治時期所立界碑,山友行至此處,多半僅短暫停留,隨即下切林道支線,往「眠月神木」方向而去,渾然不覺此中有何特異之處,通常以「鞍部」簡單稱呼。殊不知阿里山北行支幹來到這裡,高度降至二千公尺左右,寬度則剩不到二百公尺,與第二重帳「塔山」山塊相比,足見其力道緊縮的程度,豈能不當一回事。

  慎重起見,必須給它一個名字,以便日後載入阿里山山龍「族譜」中,一解龍脈身世之謎。由於這道峽脈介於「筆石溪」與「石鼓盤溪」中間,兩溪皆含一「石」字,筆者姑且越俎代庖,試為命名「雙石峽」。雙石峽所在位置,足以牽制峽後鹿谷、竹山一帶龍子龍孫,重要性不言可喻。

  阿里山山龍承接玉山龍氣,蜿蜒奔放至「兒玉山」〈恰如其名,此山又名「自忠山」,海拔2588公尺〉,頓時北轉再起「祝山」稜脈,於此分出西向支脈後,幹脈繼續北行,過「塔山峽」〈筆者代名〉開帳又起「大塔山」〈海拔2663公尺〉,再沿嘉義、南投縣界,一上一下數座山頭,其中較知名者為「松山」〈海拔2557公尺〉,龍勢最後暫歇於此「雙石峽」。

  山龍過雙石峽後,突起「烏松坑山」〈海拔2268公尺〉,在此開展大帳,向西南方伸出「鹿屈山」、「獅子頭山」主稜脈,此脈向西轉西北和西南分出數層中、小帳,各帳再分出數條支脈,脈下則有豐山、草嶺等風景區,最後奔行至「清水溪」乃止。

 

  「烏松坑山」大帳另一脈向東北方延展而出,於「陳有蘭溪」界止,脈線行至腰部凸起「五叉崙山」,於此分出一條主脈偏北行進,沿著「竹山鎮」與「信義鄉」邊界,蜿蜒而去。此脈至「金柑樹山」轉向西北,山腳即是著名的「杉林溪森林遊樂區」,然後過峽再起「嶺頭山」,山體渾厚,累積能量後另開一帳,主脈往西北經數次跌斷過峽,各開數重龍帳,結作竹山地區大小龍穴無數。「嶺頭山帳」另一脈逕往北行,挺進鹿谷山區,分出餘脈各自結作,直奔「濁水溪」界止。

  以上捉龍過程歷歷在目,全在網際網路完成。自從「Google大神」降世以來,普傳「虛擬地球GIS捉龍法」(GISGeographic Information System 地理資訊系統),信眾不必拜師、不必立誓,只要在電腦〈或手機〉下載「Google地球」軟體,如同在神明廳安神位一樣,隨時可拜請大神下凡,有祂跟在身邊,尋龍點穴不費吹灰之力,堪天輿地在彈指之間。從此以後,鄉民們察龍尋脈將如虎添翼,令人嘆為觀止。

  然而古有明訓,盡信書不如無書,同理,盡信Google不如沒有Google,因為大神固然神通廣大,有時也會出錯。前述「雙石峽」於大神示現的地形圖中,一條藍線把兩溪連成一氣,初見時大吃一驚,不禁懷疑「紫南宮」的土地公怎沒發爐示警,且至今仍香火鼎盛,發財金借不完。原來是Google資料庫有誤,峽脈其實未被切斷,經查對「經建版」等高線圖後,證實虛驚一場。

 

  未來如果成立「國土安全部」,籲請有識之士登高一呼,必須附設天然地景保護單位,負起深層生態保育之責。除了表面的水土保持、景觀維護之外,更重要的是透過國家力量,掌握國土環境的來龍去脈,針對所有重要節點登錄列管,研擬保護措施,以確保有形、無形界眾生,其所賴以維繫的命脈不被破壞。果真如此,普天同慶!

  科技發展一日千里,數年前「Google地球」剛推出時,筆者曾想隨身攜帶筆電外出踏勘,但一來體積龐大、不方便攜行,二來電力也無法負荷。想不到幾年後,智慧型手機完全滿足需求,不但直通網際網路,更多了GPS定位功能,一機在手,簡直窮通萬事萬物,真有這麼神奇!

  多年前也曾想像一個畫面,把DTMDigital Terrain Model  數值地形模型)資料輸入電腦,透過ArcView等軟體,複製出接近真實世界的3D立體模型,在電腦上進行飛行模擬,前後左右360度翻轉視野,地形地貌將無所遁形。換句話說,人在家中坐,卻能馳騁天地間。當初天馬行空的想法,如今早已實現。

  不妨再想像一個畫面,把地理巒頭的參數輸入某個程式,結合DTM在電腦上運作,幾秒鐘之內,程式會跑出運算結果,精準指出「天地玄關」位於何處。電腦不只會「揀土豆」,它還會「看地理」。這個畫面何時成真?只能問天、問地、問自己。我們準備好了嗎?

 

按此下載全文收藏

文章標籤

卜元詔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

摘要

     風水文化源遠流長,乃傳統民俗重要成份之一,但因檢驗不易,自古爭議未歇,於今尤烈。所幸其巒頭理論載之書冊、斑斑可考,卻少見學者實地加以驗證。本研究即欲透過風水古籍的探討與田野現場的考證,分析巒頭理論的構成要素,轉而落實於自然環境的觀察,試圖清楚呈現巒頭派風水的操作方式,以解決風水研究的基本問題,進而提出興革的建議。

    研究者先藉由風水文獻的回顧,針對巒頭理論進行歸納與探討,整理出十六個勘查自然環境的觀察因子,並選擇《民雄森林公園》作為研究基地,利用田野調查發掘公園內五個可疑地點,設定為本研究的討論案例,再以深入訪談瞭解學界人士對案例地點的看法與見解,最後將上述各種方法所取得的資料加以交叉檢視,發現巒頭理論具有科學性,確可通過實地驗證,且操作與判斷的過程可以清楚呈現,初步認定《民雄森林公園》至少存在五個穴場,極具研究價值,是一處合適的觀摩場域,宜轉型開發為主題文化園區或環境教育場所,藉以導正風水文化的發展。

關鍵詞:風水、巒頭理論、民雄森林公園、文化園區、環境教育

全文下載按此

卜元詔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

◎台灣堪輿學界普遍存在幾個疑問:

一、台灣的龍脈究竟從何而來?

二、如何解讀台灣「五大山系」的巒頭結構?

三、「劉國軒碑記」所指的大穴場在哪裡?

四、小林災變的真相是什麼?

 

◎所有的答案,都在這篇論文裡──(作者授權刊載)

點選網址開啟http://semp.pixnet.net/blog/post/65401485 

卜元詔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

大地的結構與脈絡:以臺灣的幹龍走勢為例

◎作者:丁中評 (獨立研究員)

一、前言

前不久,台灣發生幾件駭人聽聞的自然災變,先是小林村上方的獻肚山竟整片崩落,三千萬噸的土石剎那間掩埋了小林村,學界詫異之餘紛紛前往探查,事後的解釋是豪雨過大,引發「深層崩壞」。然後是北二高基隆汐止段,在無風無雨的下午,邊坡旁的師公格山突然走山,數十萬立方公尺的土方瞬間滑落,南北雙向六個車道全遭土石覆蓋。這一次無法再歸咎大雨,僅能「推測」為順向坡地層滑動,但觸發地滑的確切原因至今未明;日前公佈的調查報告指出,地下水滲漏與地錨鏽蝕等自然變化,可能是關鍵因素,卻成為官員卸責的藉口,引起輿論一片撻伐。

現代科學似乎存在某些盲點,對於自然界的反撲,常常顯得束手無策,卻任由粗魯的「現代開發模式」繼續干擾自然生態系統,無視於自然環境正遭受嚴重破壞的事實。從小林村到北二高的案例,隱約可見,自然界之中隱藏著某種深層的「生態秩序」,這個秩序一旦遭到干擾,便會以它自己的方式復原,復原的結果對人類而言,通常就是災難。

卜元詔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