close

◎丁中評

    嘉義縣梅山鄉太興村,位居《阿里山》山脈末梢,連接《大尖山》稜線右側的緩坡上。每年中秋節前後,數萬隻「黃頭鷺」從台灣北部沿著山谷一路往南度冬,到達中部以後,便順著清水溪谷來到上游「生毛樹溪」(即太興村山下的溪澗)一帶,在溪谷上方成群結隊盤旋飛翔,蔚為奇觀。

  據當地居民指出,因村中藏有「鳳凰穴」之故,才有這麼多的鳥類按時前來朝拜,便將這種現象稱作「萬鷺朝鳳」,有影片為證。(請自行點閱外部連結)

         https://www.youtube.com/watch?v=TbqlI7HLMBs

      筆者旅居村內月餘,尚無暇仔細查龍尋脈,偶然路過幾處視野良好之地,經常下車走馬看花,觀察出這一帶果真是「臥虎藏龍」,每一支山腳皆有可觀者,已知的地局有「老龍騰雲」、「白象捲湖」、「猛虎出林」等,不免再次讚嘆造物主的神奇,每當山窮水盡疑無路,柳暗花明又一村,隨處是驚喜!

 

IMAG3114.jpg

  然而令我納悶的是,傳說中的「鳳凰穴」卻杳無蹤跡,是謠傳?噱頭?還是「想當然耳」?——鳳凰是傳說中的「百之王」,會有這麼多鳥類飛來此處,必然是來朝見鳥王,所以出現「萬鷺朝鳳」這般美麗的聯想。是耶?非耶?

  某日友人來訪,適逢每天下午四至六時「黃頭鷺」過境時段,於《泰興巖》停車場守候至五時許不見鳥蹤,正想放棄之際,忽聞遊客大喊「來了!來了!快來看!」只見鳥群從我們正上方飛越而過,彷彿還可聽見翅膀擺動時發出的噗噗聲。自從來到村中任職,每日埋首於辦公桌前,尚無閒暇可以一睹「萬鷺朝鳳」的盛況,至今總算「入境隨俗」,感染了這股特殊的氛圍,確實震撼人心!

  但我心底念茲在茲者,還是那個老問題——「鳳凰穴在哪裡」?回想當日賞鳥的人群中,有位在地導遊指著鳥群的去向說,早期群鳥會停留在山上的鳳凰穴休息,直到次日清晨才會再度起飛,翻過山頭而去。但是後來山坡上的原始林被砍伐一空,此後鳥群都直接越過山頭,不再停駐。

  我望著鳥群飛越山頭的方向,那裏就是《阿里山》山脈連接《大尖山》的稜線(過峽)位置,意即這一帶群山的最低矮處。黃頭鷺從山谷慢慢迴旋而上,愈飛愈高,最後越過這一段稜線,繼續向南方高飛遠走,消失在茫茫雲海之中。所以說,鳳凰穴就是在稜線附近?

  根據《爾雅‧釋鳥》郭璞注,鳳凰的特徵是:「頭、頷、頸、背、尾、五彩色,高六尺許。」古人常把山形地勢拿來與實物類比,發展出一套察形觀勢的堪輿技法,名為「喝形」,自然山水便顯得活靈活現,成為各地風水傳說的起源。前謂「鳳凰穴」者,不外此類!

IMAG3196.jpg

  日前,筆者一如往常路經一處邊坡,在那裏可以從側面仰望前述連接《大尖山》的稜線,有一座山頭(見上圖)一直吸引我的目光,依據過往經驗,我隱約察知它的特異之處,即「喝形」技法中某種蟲魚鳥獸的頭部,但我勾勒不出它的全形,因此不敢斷言其究竟屬於何種類別?

  直到查見《郭璞》對「鳳凰」的註解,「頭、頷、頸、背」等,並無特別強調「翅膀」。換句話說,在這位古代風水大師的眼中,鳳凰的形象是屬「立姿」,未必都會開展雙翼。這個概念如果推演到「喝形」當中,合該一體適用。

  由此,破除了我過往對「鳥形穴」必然展翅高飛的刻板印象,難怪之前渾然不知「鳳凰穴」就在這裡。這座山頭即是鳳凰的頭,未入鏡的還有它的「蛇頸」與「背」,就留待讀者自行前去觀察、體會了。㊣   ~2019.09.28

按此下載全文收藏

arrow
arrow

    卜元詔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