close

◎圖‧文/卜元詔

    古代「相地術」如同失落的古大陸,一度光彩奪目、燦爛輝煌,卻被歷史潮流給淹沒,徒留殘磚剩瓦,更被現代科學譏諷為迷信。所幸經典古籍還在,經後人一磚一瓦慢慢拼湊,於今將重現於世。藉由本篇圖文,作者將帶領讀者一窺堂奧,解開這個世紀謎團。

IMAG0508

●古人觀察天地,領悟出「在天成象、在地成形」的道理。既已成象、成形,掌握其中的關竅,便可通徹於天地。這個天地之間的關竅,稱作「龍穴」。於是乎,想要找尋龍穴,便要從形象中下手。

●至於形象的分類,在學術上較為嚴謹,區分為基本的五星 (行) ,再衍生出「九星」,不但條理分明且井然有序,用以解釋地表的架構,自成一套系統。但在實務操作上,則採用通俗的分類法,藉物種形象特徵直接「喝形」,讓地表山水鮮活了起來,成為「相地術」的精華。

●《芝山岩》橫看、豎看,都像極了一匹馬。我們說「馬不知臉長」,故知馬的特徵在於牠長長的頭臉。而地表上每一座山頭都會有一支山腳支撐,支撐的山腳拖曳成長臉,加上一旁有另座較低的山頭相連,中間稍微陷落形如馬鞍,這樣所構築出來的形象便喝為「馬形」。如所附現場圖例即是。

IMAG0440

 

IMAG0536

●「漳泉械鬥」期間,漳州人退居芝山岩附近,泉州人則盤據在艋舺(萬華)一帶,兩邊互相侵擾,征戰不休。漳州人因此將芝山岩充作堡壘,構築隘門,並奉岩頂開漳聖王為主神,祈求降駕保佑。據說每當廟前掛起天燈,萬華一帶即遭火焚,引為鄉野奇談。

●民間盛傳開漳聖王騎乘石馬顯靈,於是當時有泉州人,趁著黑夜潛至山下石馬現身吃草處,跳上馬背以工具敲擊此一石馬,欲破解石馬靈力,石馬瞬間化成大石,靜止不動,遺留至今。其實所謂「石馬」者,即芝山岩「地靈實相」也!

IMAG0538

●這顆大石位於現時「名山公園」內,原本矗立於田野之上,後因一旁增建道路墊高路基,以及附近堤防不斷加高,如今這顆巨石被包圍在土台之下,低於路面,像是被挖掘出來一樣。如果去除人為破壞與自然風化因素,當年所見應該更為巨大,難怪先民只聚焦於此,不見背後更大的「靈馬」。

IMAG0498

●《芝山岩》正面視角圖。北部地方風水傳說,稱此處為「獅形」,即是從這個角度望去,所得到的結論。古時溪流中尚可行船,民間地師乘船來到這裡,見前方山頭呈現方形 (土星),不假思索作「獅頭」論,其來有自。

●如果當時登岸細看,會發現圖例右側平緩而突出,中間陡峭而內凹,左邊直下而退縮,一點也不像會結穴的獅頭。可見作獅形論,大謬也!

IMAG0499

●從這個角度看,確實很像一頭獅子,若非古代的「技術手冊」載明,「獅形穴」結在頭部的「王」字上,前面還會有「戲球」或「獵物」為案,但這裡的地形條件都不符合。所以自古至今,尚無人得穴,也無人勘破《芝山岩》的地理奧秘,讓龍穴可以保留至今,免遭取用破壞。

IMAG0500

●勘查地理形象,謹記「移步換形」。剛才的土星 (類獅形) 山頭,從這裡看變成歪一邊,在學術分類上,便稱作「側腦天財」(「穴山九星」分類法,「九星九變」其中一種山形)。

●又據《撼龍經》說:「真龍隱拙穴難尋,惟有朝山識倖心。」意即:自朝案方向往回看,看到的形狀才是正形,才能僥倖辨識出隱藏的龍穴。這張照片拍攝者的背後有一小丘,即為此穴朝案,與主穴互相呼應。

IMAG0491

●位於「福志公園」內的小山丘,正是《芝山岩》主穴的朝案,幸好未被剷平,讓後世學子可以在此見證天地的奇蹟。龍穴與朝案互相搭配,分立又合一,自成一格,無疑是天地之間最完美的配置。

●有形有象,便要有自己的名字。先師《廖瑀》給這種形局取名為「渴驥奔池」,並附帶說明其地形特徵是為:「側腦天財,正格,近水者是;穴居壽星,以槽廄、草蘿、金鞭為案。」 (全篇未完待續)

 

按此下載圖文收藏

arrow
arrow

    卜元詔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